在震中让我们难以忘却但未曾刊发的故事

9月5日12点52分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

震后第一时间,封面新闻8位记者

挺进灾情严重的泸定县和石棉县

7天来,他们是见证者和记录者

也是震后生产、生活的亲历者

今天,他们再次用文字“手记”的方式

将他们在灾区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

讲给大家听↓↓↓

//

我只拍下了那位父亲的背影

封面新闻记者李庆

9月7日下午4点,“9·5”泸定地震发生后第51小时,救援人员在泸定县得妥镇联合村大桥附近的一处塌方体,发现有疑似生命迹象。

消息传来,我和同事立即赶往现场。晚上7点,我站在联合村大桥上,看着一台挖掘机正在山体垮塌处作业,一群救援人员站在桥头等待。一名救援人员告诉我,这样的垮塌下,还有生命迹象,有可能是下面两辆车重在一起,下方存在空间。如果能救出人来,真是奇迹。

晚上7点半,挖掘深度已经接近被困车辆,我看见一块黄色的车辆残片被挖了出来。“是辆皮卡车!”我自言自语。

旁边,一位50多岁的大叔闻言,说了一句:“是一辆清障车。”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他回复说:“那是我儿子的车。”

我愣了好半天。原来,地震时,大叔儿子失联了,他四处打听,终于知道儿子可能被困在联合村大桥。“路封完了,我们绕了很久,又坐船,又爬山才到这儿。”

我很惊讶,救援队进来都很困难的地方,大叔居然进来了。我告诉他,还有生命迹象,希望可以有奇迹。他点点头,说,谢谢。

车辆残片挖出后,开始陆续有救援人员进入搜救,但又陆续因为滑坡落石响起的哨声而撤出。

晚上8点,天空下起了雨,天色越来越暗,灯光却越来越多。公安、消防、医生……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充满期待,有一种随时准备奋不顾身冲锋的感觉。

△封面新闻记者李庆在震中采访“锅铲”老师

凉山救援队的警犬“十五”感冒了,但在大桥上,它坐得端端正正,随时等待召唤。

大叔则安静地靠在桥一侧,默默注视着儿子车辆的方向。他突然走过来,问我情况咋样?我说我也不清楚,可能还要等一会儿。他说好,转过头,又开始凝望挖掘处。我也没再问他什么,只是拍了一张他的背影。

临近晚上9点,救援前方大声召唤撬棍!一名救援人员拿着撬棍奔跑而去。

晚上9点10分,大家的心都紧了。远远看着十几个救援人员,用担架抬了一个人出来。还没来得及问情况,救援人员列队两排,肃立默哀……

一刹那,现场好安静,只有石头落下声、大渡河水声。我看见大家低着头,默默往回走。

灯一盏一盏地灭了,车一辆一辆开走了,我环顾四周,没看到大叔。我眼睛有点发烫,大脑一片空白,收拾好设备,和同事准备返回。

走到桥中央,我突然又看到了大叔,他一个人站着,他的儿子在脚边躺着。大叔没有哭,他摸出电话,打给妻子:“人找到了,死了。”

他语气平静,但是声音比之前和我聊天时小了很多。我转过头,不住地抹眼泪。

//

小嘉懿和妈妈,与我和妈妈

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

9月6日中午,经历多次失败尝试后,通往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的救援索道终于架好了。4岁男孩小嘉懿,成为“水中孤村”共和村第一个乘溜索被救出的人。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共和村的人,超过人。

小嘉懿从溜索下来,我的镜头跟着他。他的妈妈拎着外套,也跌跌撞撞朝孩子跑去。由远及近,从相机屏幕里看,妈妈逐渐清晰,头发散乱,神情很激动。她蹲下身子,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哭了起来,并问孩子“害不害怕?”“不害怕呀!”小嘉懿回答道。

看到眼前一幕,我的鼻子酸酸地,感觉眼泪快流出来了。我忍了又忍,直到把这一幕拍完。

为什么我的感触如此深?不仅是因为我有孩子,还因为我的妈妈。14年前,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和妈妈也有类似一幕,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在抢通磨西到海螺沟的工程车上采访

现在回想起来,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大概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半个月。当地,谣传绵竹清平山中的堰塞湖即将溃坝,会有洪水把家淹没。不知道当时是否有辟谣,就算有,我们也没有办法收到。

院子里的女人们做了决定,包括我妈妈,把家中值钱家当用麻布口袋装好,捆在一起。然后用房屋垮塌的砖石压在口袋上,似乎这样就可以让家当不被洪水冲走。

收拾妥当,妈妈把我叫到身边,拿出家里存折。妈妈说:“娃儿,这里面有几万块钱,你拿着。你会游泳,活下来几率更高。如果安全躲过洪水,你就去山西找你爸爸,不要管妈妈……”

从小到大,爸爸长年在外地务工,是妈妈一直照顾我。听完妈妈说的话,15岁的我,抱着妈妈,两人号啕大哭。我说:“不,咋可能不管你,我哪里都不去。”

最终,洪水没有来。

9月6日下午,在磨西镇安置点,小嘉懿一家领到了帐篷,一家人即将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

我在地震灾区见到的“90后”

封面新闻记者陈远扬

因为采访泸石高速,泸定和石棉,我去过好多次。印象最深的,是人们从高山里“挖”出的公路,忽左忽右,和大渡河相伴,蜿蜒地“钻”向远方。

我是震后第二天抵达灾区的。在康定,我见到了震后首个“地震宝宝”的爸爸。

爸爸叫杨晓东,年出生。地震发生前,他与家人在山上摘核桃,妻子一个人在家。地震发生后,山体垮塌导致道路中断。担心老婆,杨晓东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回家寻妻。地震时,妻子的确:“出事”了。她被震塌的墙壁砸中了背和脚。庆幸的是,邻居们发现得早,把她从废墟里救了出来,并送到了海螺沟卫生院。这一个受了伤临产孕妇,卫生院医疗条件有限,医院派来救护车“接力”。最终,震后第6个小时,杨晓东的儿子出生了,母子平安。

这是泸定地震震后首个“地震宝宝”。取个啥名呢?望了一眼病床上的妻子,杨晓东有些哽咽地说,“现在我只关心她好久能恢复,其他的后面再考虑。”

90后爸爸杨晓东,让我感受到了平凡家庭的亲情和爱情。而绝壁掘道的“90后”机手王令和唐鑫,让我感到佩服。

王令出生于年,来自达州万源。年出生的唐鑫来自云南昭通。两人都是为雅叶高速康定过境段来到甘孜州。

地震发生后,磨西镇到海螺沟景区的道路,因山体垮塌而中断。两人所在的项目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和车辆赶往现场抢通。

△封面新闻记者陈远扬(右)采访“绝壁”掘道机手王令

我与两人见面是在9月8日上午,当时最危险的1.8公里已经抢通。我顺着刚抢通约4米宽的道路,小心翼翼靠着左侧往前走,踩了一脚的泥土,右侧塌方后的危岩如刀削过一般,我总担心会有石头会掉下来。于是,我一边走一边往右上方观察。

见到王令和唐鑫时,两人都坐在驾驶室内休息。王令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大,唐鑫却长了一副娃娃脸。

第一次见到要抢通的路,王令也“大吃一惊”。地震引发的塌方,将沿山而建的盘山公路整体掩埋,最严重的,几乎与山体形成一个整体斜面,看不出路的迹象。

唐鑫淡定一点,但他也坦言,“说不怕是不可能的。”

在绝壁抢通任务中,王令开着挖掘机在前挥舞着铁臂,疏通险情。唐鑫紧随其后,负责将挖掘机身后的山石和泥土铲平,清除路障。

采访中,唐鑫给我看了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