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王令悬崖上的开路先锋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一阵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打破了泸定县磨西镇安宁平静的生活。受地震影响,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的磨西镇通往海螺沟景区唯一道路塌方严重,致使海螺沟景区成为“孤岛”,景区内滞留了游客与村民余人,抢险救援迫在眉睫。
王令和他的挖掘机“伙计”
主动请缨,奔赴抗震一线
“我去!我操作挖掘机的经验丰富!让我上!”
今年刚满30岁的王令,已是四川路桥交建集团康定过境段项目部的一名“老机手”,他主动请缨,随同15人抢险小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并迅速投入到抗震抢险救灾中。他们的任务是要第一时间挺进位于震中的海螺沟景区,抢通X线,为被困余名村民和游客打开一条“生命通道”。
在距磨西镇大约4公里的地方,因山体滑坡道路完全阻断,抢险小队只能绕道康定。为尽快奔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他们决定连夜翻越海拔米的雅家梗山峰经燕子沟镇前往磨西镇。但大型机械走得很慢,整个队伍冒着源源不断的余震,直至当晚22时40分,王令跟随抢险小队才成功抵达了这座曾经热闹的旅游小镇。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整个磨西镇满目疮痍,大量房屋倒塌,受灾群众纷纷在街道避险,水、电、通讯中断,山上时有碎石滚落的声音,抢险小队所有人内心无比沉重。王令捏了捏拳头,默默对自己说:“路通了,救灾物资和设备才能进来,抢通保畅耽误不得!”
当晚,他的挖掘机便成了他的住所,车外余震不断,风的呼声、孩子的哭声、车轮碾压碎石声不绝于耳,人们注定一夜无眠。
掘路前行,时间就是生命
9月6日上午6时,天空笼罩着大雾,王令跟随抢险小队已经赶到了县道X线的塌方点。他们仔细观察了塌方点情况,这一段位置处在燕子沟河谷约50米垂直落差的悬崖上,地势十分险峻,因滑坡而垮塌下来的碎石和泥土,将路段整体掩埋。最严重的地方,几乎与山体形成一个整体斜面,已经完全没有了一条路的样子。一侧是悬崖、一侧是绝壁,燕子沟河内布满泥沙,四周山体还在不断垮塌,脚下落满碎石,山上不时还有落石……
由于经验丰富,王令主动要求走在最前面。悬崖峭壁上,王令操作着机械手快速挖开一个缺口,沿着坡道驶上塌方体。
“前面只有垮下来的石头,随着余震,还有石块不断从旁边的山坡上滑下来。作业面也比较窄,加之山体陡峭、土质松散、天气多变,抢通工作也可能随时暂停。”他说,“现在想起还是心有余悸。那种情景,以前从没遇到过,但只要脚下的操作承台不松,施工就安全。”
“危险!方向盘往右打!车前面左边的轮子到悬崖边了!”
“停下!往后退,往后退!”
“注意安全!一定要保证自身安全!”
面对险要的环境,道路抢通工作每向前推进一米,冲在最前面的王令的危险系数就又增大一分。抢险过程中,他不得不一边操作挖掘机,一边竖着耳朵听着队员们的提醒。
“左边是多米的悬崖,右边是10多米高的垮方,时不时落下一两块石头,心里不怕是假的。”挖掘机手王令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但我不能退,况且我的身后有我们的抢险团队,我心里很有底气!”
由于机械手要挖后面的石块时,都从外侧转动,他不得不操作着机械尽量靠近山体……在狭窄作业平台上,王令操作的挖掘机,进度迅疾。
经过一天一夜的“掘”路前行,王令驾驶的挖掘机终于抵达了被困车辆附近,并在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协助消防队员成功救出车内2名被困人员。抢险小队还在继续“掘”进,经过4个小时的艰苦作业,终于开辟出了一条长达米的“之”字形临时救生便道至悬崖底部对掩埋车辆实施救援,为消防、武警官兵往悬崖对岸的龙坝尾村、青岗坪村的应急疏散与救援物资运输提供了必要条件。
挖掘机作业现场
向前挺进,开出人行便道
在协助救援、打通物资通道后,抢险队并没有停下脚步。在距离海螺沟大桥桥头米左右,多块直径超过5米的巨石阻挡住了抢险队的前进,由于作业面狭窄,机器难以发力,以致巨石无法轻易铲起。
王令便驾驶着挖掘机,与一台装载机配合,利用杠杆原理联合撬动。但山石又大又重,轻易铲不起来,好多次,机械后面的两个轮子都翘起来了,最终在两台机器共同协作下,成功将巨石掀到一边,大家悬着的心也才放了下来。
经过7天的连续奋战,在抢险小组的共同努力下,9月12日下午16时,成功抢通磨西镇至共和村、磨西镇至龙坝尾村两条道路,累计抢通约米,清理碎石2万余方,为救援物资输送、转移受困群众和当地村民通行打开了“生命通道”。
“我还开过更窄的路,3米宽的乡道,刚刚够把挖掘机摆下。多年磨炼下来,技术是突飞猛涨。”他说,挖掘机师傅都是探路者,每次走在最前面,要说不怕不可能,但只要有底气,恐惧感就会少很多。这“底气”,就是高超的技艺。
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还有许许多多像王令这样的先锋战士,舍小家、顾大家,不顾危险赶赴一线、奔走在抗震救灾最前沿。
推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