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地震特写这是一场既有速度力度
9月5日12时52分,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消防上千名救援人员第一时间集结,紧急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开展救援。他们本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救人,想尽一切办法,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
在这场救援里,有速度、力度、高度、难度,更有温度,每一份力量都是共渡难关的希望。
速度
争分夺秒、迅速集结
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立即调派泸定县前突小组30人赶赴震中核查灾情,调派甘孜、成都、德阳、乐山、雅安、眉山、资阳等7个支队共人地震救援力量立即赶赴震中开展救援。
力度
上千名消防救援人员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截至9月8日9时,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共调动甘孜、成都、雅安、德阳、凉山、资阳、乐山、眉山、攀枝花、训保10个支队,名消防救援人员,辆消防车,17头搜救犬,36艘舟艇驰援震区,全力投入被困人员搜救、危房排查、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等抗震救灾工作。
目前,消防救援队伍共搜救被困人员人,紧急疏散转移遇险群众人,排查危房栋。
高度
临危受命的高空“飞鹰”
在这场艰苦的抗震救灾战役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成都消防飞鹰航空救援队。他们星火驰援,生死时速,突破极限开展侦察,争分夺秒搜救群众,为震中灾区架起了空中“生命桥梁”。
为了能成功传回灾区第一手信息,第一时间近距离摸清震中情况,飞鹰救援队迅速突破山脊线,执行地空拍摄任务。冒着余震和低飞带来的危险,总飞行3小时20分钟,总距离近公里,成功回传30分钟视频和上百张灾区照片。
由于震后巨石滑落堵塞进乡道路,石棉县草科乡成为了“孤岛”。9月6日,飞鹰航空救援队接到从空中转移草科乡被困群众的任务。队员们一边开展救援行动,一边同当地群众一起对杂物进行清理,仅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成功开辟完成2个大型直升机起降点,实现了人员和物资的循环运输。9月6日15时40分,飞鹰救援队安全往返2个架次,营救被困受伤群众14人,其中危重伤员3人。
难度
遇落石、步为尺、渡激流、绳为引
路遇巨大落石
地震发生当天,泸定县得志街消防救援站立即赶赴震区,在行进至赵家沟隧道入口前处时,道路右侧山上突然滚落下一块直径约2米的巨大石块,险些砸中消防车。紧急避险后,消防车载着救援人员仍坚定地驶向前方。
手脚并行艰难向前
地震发生后,乐山消防第一梯队增援力量迅速赶往灾区。在距离磨西镇约2公里处,遇到道路塌方。为了能第一时间赶往震中,面对几乎无法下脚的斜坡,救援人员手脚并用,踩着松动的石块、泥土艰难前行。
无路则搭桥
9月5日17时,海螺沟景区大队在蔡阳村河坝发现有被困人员。为尽快将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消防救援人员砍来4根木头,在湍急的河流上搭建起一个简易的“生命通道”,与其他救援力量一起经过3个多小时的接力救援,成功将25名被困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遇山洪攀陡坡
9月6日14时40分,救援队伍终于靠近了雅安市石棉县王岗坪乡幸福村,但由于轮渡没有停靠点,一行人便从浅滩涉水上岸。刚下水没多久,远处便传来了“轰隆隆”的声音,河水也开始上涨。“山洪来了!”短短十分钟,河水从膝盖处上涨到大腿,浅滩的泥阻碍了救援人员前进脚步,河水中冲过来的石头也撞击着大家的双腿。“加油,互相拉一把!”最后,这支30多人组成的救援队伍终于登上了高处岸边。“回头看去,浑浊的河水带着泥沙和石块滚滚向前。”队员说。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通往幸福村的山路坡度接近70度,在逐渐往上攀爬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已经开始体力不支,消防员们丢掉自己携带的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将医疗队的医用装备背负在身上。遇到特别陡峭的山路时,消防救援人员还利用绳索搭建绳桥,亦或是俯身搭建人梯,让医护人员踩着背往上攀爬。终于在16时左右,到达了幸福村受灾群众安置点。
逢水开路
地震发生后,距离震中20公里范围内的得妥镇紫雅场村附近有大量群众被困。因部分山体垮塌,导致通往该村的道路中断。消防救援人员立即成立搜救分队,通过水路展开搜救。根据得妥镇前方指挥部工作安排部署,在得妥大桥下通过救援舟艇,对紫雅场村被困群众进行疏散转移。27名消防救援人员组成的救援队,采取“1+2”的模式展开救援。在持续三天的救援中,现场救援力量分两批,一批利用舟艇转移被困群众,另一批返回村子开展住户排查,确保无一人遗漏。
“以绳为引”的转移
由于地震造成了山体滑坡,通往共和村的道路被阻断,但该村有被困群众急需转移。9月7日,成都消防飞猫救援队前往塌方地点搭建绳桥,为后续转运开辟生命通道。
面对一个又一个接近垂直的垮塌点,“飞猫”队员们没有畏惧和退缩。在转移中,他们有的将儿童背在身后,有的紧紧护着老人,一遍遍往返在峭壁上,成功将被困的9名群众安全转移。
连夜徒步5公里,送升柴油“补给”
9月6日22时20分,攀枝花支队14名消防指战员“临时领命”,和当地民兵一道,每人背上40升柴油,为停靠在大岗山水电站码头负责第二天早上转移群众的救援艇运送柴油“补给”。
“现在里面信号不稳定,再加上夜已深,不时还有余震。”当地干部提出,让队伍暂作休整,明日一早再出发进去。“时间就是生命,明早天一亮,里面停靠的救援队伍就要开始往外转移群众,拖不得!”前线指挥部决定,每人拿一支手电筒,将柴油连夜送进去。
“由于道路受地震影响,破损严重,同行的当地的民兵也找不到原来的道路,只能一边走,一边摸索前行。”消防员刘新宇说,刚离开指挥部半小时,就听到身后的路上有滚石滑落。
深夜的山里,没有信号,还不时伴有落石,一段5公里的路,这支前突快反分队队员们拿着手电筒整整走了两个半小时。9月7日0时50分,队员们将柴油全部送到大岗山水电站码头。
温度
来自“双向奔赴”的感动
震后第一夜的“温暖”
“小伙子辛苦了,快来烤火,先把身子烤暖了再继续工作……”震后第一夜,消防救援人员连夜挨家挨户协助村民开展隐患排查。安置点的群众见到在低温下仍值守的消防救援人员,纷纷热情邀请其上前烤火取暖。夜晚的燕子沟气温不到10摄氏度,但这样暖心的话驱散了震后第一夜的寒冷,化为了共渡难关的温暖力量。
传递出来的“幸福”声音
地震发生后,幸福村通往外界的道路完全损毁,通讯中断,一度失联,村内88户余名群众情况不明。9月6日16时,一通卫星由眉山、乐山、资阳支队消防救援人员及当地医护人员组成的37人前突分队已抵达幸福村,并立即开展人员搜救和医疗救治工作。这让与外界失联28个小时的幸福村终于有了消息。一名还在念书的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看到救援人员拿出卫星电话与指挥部联络时,怯生生走过来问:“消防员叔叔,我可以给老师打个电话吗?”“老师,我暂时返不了校。”拨通电话后,她刚开口,电话那头的老师就哭了出来。“没事,你注意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随后,更多的村民通过消防人员的卫星电话向亲友报平安。“救援队来了,你们不要上来,家里都平安!”“我们就快从这里出来了,一切都好!”一通通及时的电话,将“幸福”的声音传递了出去。
有守护也有宽慰
“没得事,没得事,在这里安安心心的,人没事就什么都来得及,房子以后还能再修。”9月8日,甘孜消防人员在巡查值守磨西镇大衫树村办事点受灾群众安置点时,听到救灾帐篷内传来了阵阵哭声。消防人员走进发现,是一位老人因家里房屋被毁担心自己以后没家而伤心地哭了。消防救援人员一边为老人抹去眼泪,一边宽慰人,并极力安抚其情绪。
“小朋友不要哭,别害怕,有叔叔在!”9月7日,在雅安市石棉县王岗坪乡幸福村安置点,消防救援人员安慰着被地震吓到的小朋友。
当灾难来临时
总有一些人逆行而上
有了你们
便有了满满的安全感
向你们致敬!
视频:鲜予馨李玲玲
原标题:《泸定地震特写:这是一场既有“速度”“力度”又有“难度”“温度”的救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