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坚信只要跑得比险情快危险就伤害不了

9月5日12时52分,泸定发生6.8级地震,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牵挂,就在这天,一支支身披红色队服,背印四川地灾排查队的队伍在危难中逆向而行,他们把抢救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危险竞速、与地质灾害博弈的硬仗。

跑在危险前面,用脚步丈量灾区

在震后第一时间通过卫星设备,将灾区人居区域隐患点坐标全部传送给泸定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制定救援路线提供参考后,甘孜州泸定县自然资源局徐华松和5位同事,毅然决然赶赴受灾最严重区域得妥镇湾东村和紫雅场村开展地质灾害排查评估工作。“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嗅觉要比狗鼻子都要灵敏才行,必须第一时间嗅出危险,这样救援队伍才能安全,稍有闪失,救援队伍可能会出现伤亡,后果不敢设想。”徐华松在前往得妥镇的路上反复叮嘱着首次参加震后次生灾害排查的队友。作为一名资深地质灾害技术人员,徐华松先后参与过“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抗震救灾经验丰富的他挑起了这支得妥镇地质灾害排查评估队伍的技术指导工作。冒着不断的余震,他们从乘车换到步行,跨过飞落的岩石,趟着过膝的河流,艰难却又坚定地跨进了灾区。此刻和他们一样冒着生命危险,散落在灾区各个角落开展次生灾害排查的队伍有73支共人。一家不圆,万家团圆9月7日,伴随着轰隆隆的直升机轰鸣声,四川资源下属冶堪设计集团一支6人的次生灾害排查队伍乘坐陆航团直升机顺利抵达一号营地。景区道路不通,外加连续降雨和不断的余震,为这支队伍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准备当天返回的计划因雾气弥漫能见度低,不具备飞行条件而推后。这意味着,这支队伍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要冒着余震危险、阴雨天气,在一号营地待上三天三夜。接到消息后,他们迅速调整状态,迎接挑战。“既来之则安之,我们饿个三天不要紧,但干好这个工作可能会少死很多人。”这句话成为了这支队伍的精神粮食,支撑着他们扛过了挨饿受冻的三天三夜,支撑着他们扛着器械、背着睡袋翻山越岭,饿了就找个有水的地方吃点干粮、困了就找个安全的地方和衣而睡。终于,9月10日,他们带着劳累三天的硕果:一份详细的海螺沟景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的资料,成功返回泸定抗震救灾指挥部。落地的那一刻,他们才慌忙拿出手机给家人报平安,这本该一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他们却在抗震救灾一线用一句“但愿一家不圆能换万家团圆”诠释着自然资源人的担当使命。一道坚韧的防灾避灾堡垒9月16日一早,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水文中心(华地公司)高级工程师吴鄂突然从床上爬起来急切地催促着同事:“天亮了,走走走,今天再去看下磨岗岭村那几个隐患点,我还是放心不下,受灾群众得不得私自返回白崖滑坡那面收玉米哦?再去看看地质灾害点发育情况顺便再给他们讲哈防灾避灾那些事情。”。半个小时候,吴鄂三人便到达了磨岗岭村。“快把卷尺拿来量一下裂缝是多少。”“比之前宽了4毫米。”“快圈起来。”吴鄂边说边掏出了一圈警戒线,与同事将周边危房圈了起来,并找到隐患点监测员和责任人,告知房屋出现了新的变形,注意监管。随后三人走进了临时安置点,又开始了他们不厌其烦的问答环节,“来了泥石流要咋个跑?”“往右手边跑,那面专家看过,安全,跑到山背上那个点,那点最安全。”“对咯,就是要按照原先规划好的避灾路线跑,不要乱串。”在一阵阵对答、抢答声中,防灾避灾的措施也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数百名自然资源人通过宣讲、演练,在一线筑起一道道坚韧的防灾避灾堡垒。

截至今日,距离9·5泸定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3天,投身抗震救灾一线的余名自然资源人头顶危险、脚踩困难、肩负重任,在救灾、核灾、防灾工作中,不断用行动诠释着担当使命。

救灾结束了,但自然资源人的使命没有结束,他们依然坚守在防灾一线,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灾后重建建言献策,他们坚信,只要他们跑得比险情快,危险就伤害不了人民群众。

来源:州自然资源局

见习编辑:尼玛梅朵

校对:岳诗蕊

责编:唐闯

审核:杨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9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