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医生,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9月7日24时,“9.5”四川泸定地震震区首轮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如期完成。四川省地质局、省地调院、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等地勘单位动员了名专业技术人员,投入了台车辆、台(套)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参加排查,彰显了“大地医生”的仁者之道。
与时间赛跑,全力降低次生地质灾害威胁
面对多处“生命孤岛”,地勘单位与时间赛跑,全力将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降到最低。
“党员跟我先上!”成都水文队徐鹏、郭华、刘强3名党员,克服道路阻断、快艇无法停靠等困难,带领技术人员利用吊车,从大岗山水电站大坝吊降至水面,乘皮划艇奔赴本次受灾严重的草科乡。他们第一时间完成了三维地形测绘,查清山体滑坡边界和影响范围,为打通道路、伤员转运和灾害预防提供了第一手地质数据。
灾情就是命令。省地调院水文中心党员先锋队队员,身背30公斤监测仪器,走水路、爬断崖,徒步近15公里,渴了喝泉水、饿了啃面包,历时12个小时挺进王岗坪乡。他们冒雨架设设备并升起无人机,迅速完成对山体崩塌地带的灾害应急排查。
截至目前,全省地勘单位共调派28支地质灾害排查除险专业队伍奔赴震区,协助当地政府全面开展震区及周边隐患风险排查、安置点评估、监测预警、值班值守、避险转移等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范工作。
“地质尖兵”,越是艰险越向前
地勘单位牢记使命、向险而行,迅速对登记在册的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新增隐患风险,为避险转移、安置点设置等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地质数据支撑。
面对滑坡和崩塌频发、人员无法进入的深沟峡谷,多名专家组成“高科技”地质团队,通过大屏研判无人机实时传回的重灾区地质调查数据,快速掌握现场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保障排查人员安全。震后应急遥感解译小组,多渠道采集光学卫星、雷达卫星、无人机航拍等遥感数据,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灾害损失进行快速解译和评估,并将相关解译成果第一时间发送给现场救援队伍和抗震救灾部门。
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下属冶勘设计集团的12名应急抢险队员组成先遣队,3次冒险冲锋海螺沟景区一号营地未果后,6名队员又立即转乘直升机前往山中开展数据收集。为减少往返,他们还主动请缨在山中驻守3天,确保早日完成高位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任务,全力守护景区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时刻靠得住,危急时刻顶得上。平时的地质人,是支援经济建设的“地质专家”;抗震救灾时的地质人,是守护生命的“地质尖兵”。截至目前,地勘单位共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处,协助紧急避险转移安置人、设置临时安置点处,开展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处。
“大地医生”,守护自然、守护生命
地质人常年从事野外作业,在服务国家矿产事业的同时,也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他们被群众称为守护自然、守护生命的“大地医生”。
“磨西河上来回穿梭的地质人。”泸定县磨西镇的村民们这样称呼在当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省地调院地质队赵杰、王浩等技术人员。地震发生后,他们按照前线指挥部统一安排就地转为应急救援队,进入道路中断的青岗坪村开展排查。就是他们爬坡上坎、摸黑冒雨地赶至青岗坪村,第一时间通知村民紧急避险,避免了二次伤亡。
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下属兴蜀设计集团乐建率领应急排查小组,日夜兼程赶赴泸定县冷碛镇隐患点,48小时不休息详细踏勘高危崩塌点。随后,他们立即转战当地临时安置点,为村民讲授地质灾害和避险避让知识,力争人人知晓防灾常识、人人掌握防灾技能。
“大地医生”的仁者之道,志在守护生命,这是对地质人最好的诠释。抗震救灾还在继续,这些来自全省的地质人,将与震区干部群众一道努力重建美丽家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