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68级地震震中在海螺沟,无恙户外旅
昨天发生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08度)的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在著名的旅游景区海螺沟。
不仅让人有点担心,海螺沟会因为地震受损吗?
24小时地震震中分布(大红点海螺沟)(以上图片来自中国地震台网)
海螺沟包括海螺沟景区和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泸定县磨西镇。
是四川16处5A级景区之一,是泸定唯一的5A级景区。
沟内有高山雪峰、冰川、冰瀑、原始森林、地热温泉、野生动植物园、红石公园、冰川森林等奇观胜景。
海螺沟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还有比黄果树大得多的大冰瀑布。
区域整体地貌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高处有冰川地貌,低处(河谷)则有砾石滩地貌——著名的红石(滩)公园。更有神奇的冰川温泉——贡嘎神汤。
殊不知,这些奇观都与造山运动及地震断裂有关。
专家分析,本次泸定地震源于鲜水河地震断裂带。鲜水河断带只是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中若干断裂带之一,包括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这一地区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
为什么这一地区发育“密集”的断裂带?
这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重大关联。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欧亚板块,使得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并形成一些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当东部遇到四川盆地板块的阻挡,也包括北部岷山、秦岭的耦合作用,在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之间形成南北向的横断山脉。同时因板块之间侧向碰撞挤压地壳应力的作用,产生一系列以与盆地边缘走向平行为主的断裂带。
因为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至今的持续抬升,这些断裂也成为仍在发生运动的断裂——活动断裂。这就是诱发现代地震的地质成因,也是四川这一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只是人类感受到的地壳断裂的一个“现象”,其实,就海螺沟的景观而言,高山、冰川、峡谷、温泉等等,均与地质历史上的地震——断裂活动、造山运动有关。总体上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板块碰撞的“成果”之一。
泸定海螺沟所处的贡嘎山,属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诱发泸定地震的鲜水河地震带则是四川盆地西缘诸多断裂带的一部分。从有记录的地震震中分布来看,泸定地震震中偏西,在山地腹地中的位置。因为有高山的“覆盖”,本次震源深度较深(16公里),地震震级虽然较大,但烈度因为高山的“减震”作用,不会太大。
泸定地震对海螺沟自然景观会有什么破坏?应无大恙
目前尚无报道,但海螺沟不是以岩石地貌(奇峰怪石)为主,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地震对冰川的影响,从景观观赏的角度,不会有明显的破坏,或许形成冰川裂缝、冰川悬崖等新的景观。
地震对冰川瀑布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地震诱发的“二次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可能对现有景观和森林植被造成影响。
地震对温泉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地震导致断层破碎“失压”,自涌温泉消失;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新的“通道”,发生新的温泉,或流量增加。
其实,温泉(成因之一)就是断裂带摩擦产生热量,地下水被加热储存在有隔水层的地下。周围岩层对地下水压力到一定程度,顺着断裂带通道涌出地表。从这个角度,地震(断裂活动)对人类来说也并非都是灾害。
有些地质地貌景观,也是历史地震断裂活动形成的。比如,有的“一线天”、巨大的山体岩石裂缝、地震陡坎、巨石崩塌等,都形成新的景观甚至奇观。
那么,旅游者在户外旅游遇到地震如何避险呢?
尽快到开阔地,躲避预防岩石崩塌滚落及滑坡。
不要到河谷低处(哪怕是干河谷)、沟口、或两条沟谷交汇处,防止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或上游大坝被破坏“放水”。
如正在峡谷中,尽快躲开悬崖,选择缓坡开阔处停留。
如果在山脊或山峰上,尽快离开陡峰,到相对轻缓处停留,过后及时下山。
如在洞穴中不能及时跳出,尽可能躲在没有裂隙、空间较小的洞壁位置,而不是“大厅”,以防钟乳石崩塌下落或洞壁岩石崩落。
如果在游览设施(栈道、观景平台等)上,不能及时离开的话,原地蹲立或扶住固定物等待时机逃离或救助。
如果在自行控制的游船之上不能及时上岸,则要远离陡岸、悬崖、河流入口等,过后及时上岸或等待救助。
如果是在自驾途中,则要选择适当的地方停下来,以防道路出现地裂缝或桥梁毁坏。
泸定平安!
海螺沟无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527.html